分页: 31/49 第一页 上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
Jan 15
对性情上进行了解即是涵养,从每一念头注意提醒自己就是省察,在气质上进行去除不好的东西,就是克治。

通过涵养、省察和克治三个方面的综合修炼,儒家倡导个人在性情、念虑和气质上全面提升,实现自我完善和道德提升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14
办事果断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是忙碌,其实心中却常有闲暇。因循苟且的人看起来过分闲暇,其实心中却常有执念牵挂。

这句话强调了果断和效率的重要性,指出了果决带来的内心宁静与拖延造成的内心忙乱之间的对比,提示人们要果断决策、及时行动,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13
欲念少或没有,就能让人心平气和,心中有主见,才能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。

这句话揭示了两种修身养性的状态:减少欲望可以让心灵宁静,而在有明确主见的同时,也应保持内心的开放和包容。这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平衡与智慧的追求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12
没有欲念就会被称为圣人,欲念少的被称为贤人,欲念多则是普通人,而纵欲自然是狂人。

这句话通过对不同欲望状态的分类,表达了对修身养性、节制欲望的重视,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,减少对物质和欲望的执着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11
人的心胸,欲念多则会狭窄,欲念少则心胸宽广;人的心境多欲则忙乱,少欲则悠闲;人的心术多欲则阴恶,少欲则和平;人的心事多欲则忧愁,少欲则快乐;人心之气象,多欲则软弱,少欲则刚强。

这段话通过对比多欲和寡欲的不同结果,强调了欲望对于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深刻影响。它提倡人们减少欲望,以获得更宽广的心胸、更宁静的心境、更正直的心术、更快乐的心事和更刚强的心气。这种思想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修身养性、节制欲望的重视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10
宜安静,少说话,从容不迫,严谨及俭约,这些都是监督自己的良言。避免过多欲望,盲动,心不专一,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。在实践这些修养的过程中,要一直坚持体会,有恒心。而在不间断的过程里,才能体验渐变的好处。

总的来说,这段文字传达了一种克己修身、淡泊名利、持之以恒、谨慎行事的处世哲学,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坚定,以及对外部诱惑的抵制和警惕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9
谨慎坚定自身善良的本性,则心灵安定;收敛抑制浮燥之气,则心气平和。

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内心修养与情绪管理的智慧。只有当我们能够尊重并保持内心的平静,控制情绪不至于失控,才能使自己的心境保持稳定,气质显得平和。这种心平气和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保持清醒思考和理性判断,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8
人性的内涵不缺善性,而人性的需求上则不能多添一分欲念。

综合起来,这句话建议我们要相信并尊重人性本身的完整与充实,不必也不可依赖于外在的添加来提升或改变自己。关键在于发掘内在潜力和保持本真,避免被外界的浮华和欲望所迷惑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,达到一种自我完善的状态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7
君子无所欲念,但气量宏大涵盖一切。而小人需求不止,因而心胸狭隘。

综合起来,这句话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的心态和志向,体现出君子的宽广胸怀和远见卓识,以及小人的狭隘心胸和短视行为。君子能够兼顾细节并拥有宏大的视野,而小人则容易被局限于狭小的个人利益中,无法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。这种对比也提醒我们在做人做事时,要培养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,避免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6
发怒如同猛虎伤人,欲望则似深渊永远难填。

综合起来,这句话提醒人们要警惕愤怒和欲望的危险性。愤怒可能导致暴力和冲动行为,而欲望则可能让人迷失方向,沉溺其中无法自拔。因此,这句话可能是在告诫人们要慎重对待自己内心的愤怒和欲望,避免其带来不良后果,同时也是在引导人们要学会控制情绪,克制欲望,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5
忿怒如同火焰,不扑灭就会烧掉一切才会熄灭;欲望好像洪水,不阻挡则是淹没一切成汪洋大海。

综合起来,这句话警示人们要认识到愤怒和欲望的破坏力,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,就会像燎原的大火和滔天的洪水一样失去控制,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。因此,这句话可能是在告诫人们要学会自我控制,理智应对自己的情绪和欲望,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4
控制愤怒的情绪就要如同摧毁山峦一般坚毅,压制欲望如同填塞山谷一样要坚持;愤怒的情绪如同救火一样迅疾扑灭,过多欲望又如防洪一样果断压制。

综合起来,这段话用强烈的比喻手法,强调了愤怒和欲望的强烈破坏性,并提醒人们要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来控制和压制它们。通过这些比喻,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情绪管理和自我约束的重视,提倡理智和冷静的生活态度,以避免个人和社会的混乱和不安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3
如果不用心,那么万事都做不好。如果做事粗疏,那么凡事不能聚精会神。如果刚愎固执,凡事就不能见其本来面目。

这些教导都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各种事务时,更加有效地应对和处理,从而取得更好的结果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2
一时的疏忽就是连续错误的开始,不能善始善终,便是将错误进行到底。

综合起来,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:人们应当警惕自己内心的念头,因为一个念头的产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行为和结果。因此,我们需要在内心保持清醒和理智,以避免因一时冲动或疏忽而犯下错误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Jan 1
古代学者在内心涵养上下功夫,所以表现在外表上便是德高望重的标志;今天的学者在外表上下功夫,对于内心涵养毫不在意,则自然突显出实际德行的缺陷。

综合起来,这段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训:真正的修养和美德应该来自内心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外表。只有通过内心的深刻修炼,才能使外在的行为和容貌展现出真正的高尚品德。相反,如果只注重外在的表现而忽视内心的修养,就会导致表里不一,甚至损害真正的道德品质。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内在的修养,做到“内外兼修”,才能成为真正有德行的人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分页: 31/49 第一页 上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