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页: 12/49 第一页 上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
Oct 22
作恶的人若是害怕自己的恶行被人知道,此时尚留有一线良知。而做好事的人若是急功好名、唯恐天下不知,则常常好心办坏事,他越要去做反而犯的错就越大。

这段话揭示了善恶之间微妙的关系。为恶之人害怕被人知晓,这表明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留有向善的可能;而那些急于让他人知道自己行善的人,反而可能隐藏着某种自私的动机,将善行变为一种恶的根源。由此可见,真正的善良不在于外在的展示,而在于内心的真实信念与行为。强调了内心的动机与真实的善行之间的辩证关系,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动机,以追求更纯粹的道德境界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21
人们只知道名位的好,却不知无名无位的好是真好;人们只知道饥寒是很困难、需要忧虑的事情,却不知道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后的忧虑更为严重。

这段话探讨了名位与内心真正快乐之间的关系。人们通常认为有名望和地位能够带来快乐,但实际上,超越名利的宁静与满足才是真正的快乐。同时,人们关注饥寒之苦,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更深层次的内心忧虑。真正的忧虑可能并不源于物质的缺乏,而是来自于内心的焦虑和困扰。通过这段话,提醒我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实的幸福,而非单纯依赖外在的名位与物质条件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20
一个人如果心地光明磊落,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,也如同站在万里晴空下一般;一个人如果有邪恶之念,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,也会遇见厉鬼。

这段话通过对比心境的不同状态,揭示了内心对外界感知的重要性。心中光明的人,即使身处暗室,也能感受到如青天般的明朗与自在;而若心中充满阴暗念头,即便在阳光明媚的白昼,也会感到如同面临厉鬼的恐惧。由此可见,内心的清晰和明亮能够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,提醒我们修身养性,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,才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平和与光明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9
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,所以建立不起廉洁之名,到处树立声誉的人,正是贪图虚名才这样做;巧妙至极的人不炫耀不自己的巧妙技术,炫耀巧计的人是为了掩饰笨拙。

这段话表达了对名声和技巧的深刻思考。真正的廉洁不需要靠名声来证明,追求名声的人往往是出于贪婪;而真正的大巧并不依赖于表面的技巧,过于依赖技巧的人反而显得笨拙。这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智慧:真正的品质和能力往往是不张扬、不炫耀的,反而在于一种自然的流露与真实的表现。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,超越表面的追求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8
做学问的人,既要有兢兢业业、刻苦钻研的精神,又要学会调剂生活,潇洒而富有情趣。如果只知一味地克制自己,生活过得单调而清苦,那么就像是自然界中只有秋天的万物肃杀,而缺乏春天的生意盎然,那样的话,自然界的万物靠什么来繁衍生息呢?

这段话强调了学者在追求知识和道德时,既要有严谨的态度,也要具备一种潇洒的心境。过于拘谨和清苦,虽然可以保持一种自律,但如同秋天的萧瑟,缺乏生机与活力;而缺乏轻松与趣味,则难以滋养思想和创造力。因此,学者应该在严肃与轻松之间找到平衡,才能真正激发内在的潜能,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7
春天来临时,风和日丽,花草树木争奇斗艳,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的景色,连鸟儿也发出。品德高尚的文人学士,若能侥幸出人头地身居高位,又能衣食无忧,却不肯为后世留下几句好话,做上几件好事,即使他活到一百岁,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。

这段话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,同时也对士君子们提出了警示。春天万物复苏,花开鸟鸣,象征着生机与希望。然而,即便在这样的美好时节,如果士君子仅仅满足于温饱,而不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和道德实践,那么即使他们在世百年,也如同未曾生活过一样,毫无意义。这提醒我们,真正的价值在于积极追求良好的品德和行动,而非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6
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人,也许会暂时寂寞;那些阿谀奉承、攀附权贵的人,则会永远凄凉。通达事理的人能察觉到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,并顾及死后的名誉,宁愿承受一时的寂寞,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。

这段话强调了道德与权势之间的选择。栖守道德的人可能一时寂寞,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坚定而宁静的;而依附于权势的人,虽然短期可能获得利益,但最终会面临长久的凄凉。真正明智的人会超越眼前的诱惑,关注自身的内在修养和长远的影响,宁愿承受一时的孤独,也不愿追求那些短暂的、依赖外在权力的结果。这种选择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5
荣华富贵的显赫,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,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,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;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,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,只要稍微移植,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;假如是靠特权,甚至恶势力得来,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,由于根部并没有深植在土中,所以花的调谢枯萎指日可待。

这段话表达了对名誉和功业的思考,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。将道德比作山林中的花,意味着其生长自然且持久;而功业则像盆栽花卉,虽然美丽,但容易因环境变化而受到影响。如果获得名利是依靠权力,则其根基不稳,随时可能衰败。这提醒我们,追求持久的名誉和成就,应当以道德为基础,而非权力或外在条件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4
人人心中都有一部真文章,可惜被各种残缺不全的书给禁锢住了;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美妙的乐曲,可惜被一些妖邪的歌声和艳丽的舞蹈埋没了。读书人必须排除一切外物的影响,直接寻觅自己的本性,才能获得一生受用不尽的真学问。苦苦用心之中,常有愉悦之情;得意时会想到失意时的悲哀。

这段文字强调了内心真实的追求与外在事物的干扰。它指出,人们心中都有真理的文章和声音,但常常被残缺的作品和浮华的表演所掩盖。学者应当去除这些外在的干扰,直面内心的真实,从而获得真正的享受和智慧。

此外,它也提到,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,心中常会有快乐的体验,但在得意之时,失意的情绪也常伴随而来。这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起伏,提醒我们在追求真理和快乐时,要保持内心的平衡与清晰,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3
读书不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精义,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;做官如果不爱护百姓,就如同一个穿着官服的强盗;只传授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,那就像一个只讲理论而缺少修行的和尚;创立事业而不想积累功德,那就像一朵艳丽却很快凋谢的昙花。

这段话强调了内涵与实践的重要性,提醒我们在各个领域都要追求真理与道德,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。只有真正将学识、责任与德行结合起来,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2
奢侈的人即使再富有也不满足,还比不上节俭而略有赢余的穷人幸福;能干的人虽然出力很多反而招来怨恨,还不如愚笨的人安闲无事而能保全纯真的本性。

这段文字对比了奢侈与节俭、能干与拙笨的生活态度。它指出,奢华的人虽然富有,却常感到不满足;而节俭的人即使贫穷,却往往有更多的余裕。同样,能干的人虽辛勤工作,常常受到怨言;而笨拙的人如果能够安逸生活,反而能够保持真实和纯真。这段话提醒我们,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并非源于财富和能力,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明智选择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1
只有心地纯洁的人,才可读圣贤书、学古人训,否则,看见一个善良行为就悄悄用来满足私欲,听闻一个善良言语就用来掩饰自己缺点,这就等于借给敌人武器又送给强盗粮食一样。

这段文字强调了内心清净的重要性,指出只有心地纯净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书本知识和古代智慧。否则,读书时容易将善行与善言用来满足个人私利,甚至可能走上歪路。这种态度警示我们,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,保持诚实与纯净的心境是至关重要的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并将其用于正道,而不是为不当目的服务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10
自己帮助了别人不要记在心上,但自己对别人的过错却要记住;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不能忘记,但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则必须忘记。

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对待人际关系和自我反省的智慧。它强调,自己对他人的付出不应过多计较,而对自己的错误则要时刻铭记,以便改进和成长。同时,也提醒我们要心存感激,铭记他人的恩惠,而对怨恨则要保持警觉,避免重蹈覆辙。这种态度有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,促使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反思与提升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9
当政治清明、天下太平时,待人接物应坚持原则;当政治黑暗、天下纷乱时,待人接物应灵活圆滑;当国家行将衰亡时,待人接物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。对待善良的人要宽厚,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,对待一般人应宽严并用

这段文字探讨了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应采取的治理策略。它指出,在治世时应采取方正的方式,而在乱世则应灵活应变;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,需要将刚与柔结合使用。同时,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,善人应给予宽容,恶人则需严厉对待,而对于普通大众则需在宽与严之间找到平衡。这种思想强调了因时制宜和因人而异的重要性,提醒我们在处理事务时要灵活应对,以达到最佳的效果。

福利图: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Oct 8
人的幸福莫过于了无牵挂,人的灾祸莫过于心思繁多。只有事情繁多的人才知道事情少是人生最大的幸福;只有那些心性平淡的人,才知道心事繁多是最大的灾祸。

这段文字传达了对福祉与祸害的深刻理解。它指出,真正的幸福往往源于对小事的珍惜,而祸患则来自于过多的忧虑与杂念。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,才能体会到简单生活的福气;而只有心境平和的人,才能明白多想多虑所带来的烦恼。这种哲理提醒我们,要珍视生活中的简单与宁静,从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。
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
分页: 12/49 第一页 上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页 最后页 [ 显示模式: 摘要 | 列表 ]